歡迎進入艾杰爾飛諾美網站!
24小時熱線電話:400-606-8099
【飛諾美色譜】淺談手性分析的“三點相互作用理論”
更新時間:2024-11-26
點擊次數(shù):563

微觀世界的分子中,像酮洛芬

圖1. 酮洛芬對映異構體
“三點相互作用"理論
目前,手性識別模型多是基于Dalgliesh在1952年提出的“三點相互作用"(Three-point interaction)理論:在一對對映體和手性選擇劑之間,為了形成穩(wěn)定性不同的非對映體
對映體和CSP(Chiral Stationary Phase)間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:
π – π相互作用
偶極-偶極
氫鍵作用
過渡金屬離子的配位作用
包結絡合作用

圖2. 外消旋物與纖維素氨基甲酸鹽衍生物
根據手性固定相
Lux系列作為苯基氨基甲酸酯
具有類似螺旋的空間結構
C=O,N-H與樣品分子間可形成氫鍵,C=O
對映體選擇性受苯基取代基的影響,推電子基團(如甲基)與吸電子基團

圖3. 苯基氨基甲酸酯類衍生物結構示意圖

圖4. Lux手性固定相示意圖
如您正在從事手性拆分項目,歡迎告訴我們您的實驗進程遇到的問題。我們會在1-2個工作日內與您取得聯(lián)系,并提供專業(yè)的手性拆分技術支持服務。
參考文獻
張玉奎
SERBAN C. MOLDOVEANU, VICTOR DAVID. Essentials in Modern HPLC Separations[M].